經驗分享:活意行銷企管 高培偉顧問/總經理
在輔導企業爭取公部門資源時,我最愛開場就講一句話:
「補助不是救命錢,而是事業轉型的加速器!」
很多老闆一聽都會笑,覺得我在開玩笑。
但這句話可一點都不虛。
在《輕鬆進補》一書中,在企業輔導的場合,還有在課堂上,我一再強調:
「它不僅僅是補助款計畫,更是企業獲利商模計畫!」
申請政府補助的目標不應只是為了爭取資金,
而是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造一個強而有力的策略藍圖。
事實上,補助計畫最怕的不是沒申請到,而是拿到了卻沒補對地方。
有的企業拿到錢後,買設備、印DM、拍影片,做完一輪卻回頭發現——
營收沒起色、組織沒改變、客戶還是那幾個。
那就像拿著能量飲卻坐在原地喊累——補得多,不代表動得快。
一、補助不是紅包,而是策略
政府每年撒出的大大小小補助計畫,種類多得像菜市場——
有幫新創設計的、有給傳產升級的、有做ESG、綠能、數位轉型的;
更別說教育訓練、品牌行銷、產學合作,各部會都在搶著發紅包。
但重點來了——
補助的本質不是「資金給予」,而是「政策導向」。
政府想推動的是「國家競爭力」;
企業該思考的是「怎麼跟政策一起變強」。
比方說,這幾年最火紅的政策關鍵字就是「ESG」。
環保(E)、社會責任(S)、公司治理(G),聽起來高深,其實就是三句話:
- 不要浪費資源(E)
- 要照顧人(S)
- 要有制度(G)
我常跟企業說,別以為ESG只有大企業才做得起。你把廢料再利用、設立安全制度、照顧員工,其實就是ESG在地實踐。
而這些方向,剛好正中補助政策的紅心。
申請補助最聰明的做法,不是去「猜政府想要什麼」;而是去「讓政府看到你正在做他想要推的事」。
二、計畫書不是報告書,是故事書
很多企業寫計畫書像在填保險理賠表——冰冷、制式、沒感情。
但我說,計畫書是企業的商業劇本。
它要讓評審看得懂、感受到、想投你一票。
一份好計畫要像一場好電影,劇情起承轉合、角色動機明確、結局令人期待。
寫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幾個問題:
- 這個計畫的「主角」是誰?(核心產品或創新)
- 「對手」是誰?(市場現況與競爭問題)
- 「轉折」在哪?(創新策略或技術突破)
- 「結局」要達到什麼?(實際產出與社會影響)
你如果寫得讓評審邊看邊想:「哇,這家真的有料!」那麼你的通關率就自然往上飆。
有一家食品公司,他們原本的計畫書標題叫《智慧化生產流程改善計畫》,聽起來就像工廠製程。
我如果將它改成《AI神農:從古方到雲端的養生革命》。
你覺得呢?一樣內容,卻會帶出不一樣的過件率。
原因很簡單——評審也是人,人會被故事吸引,也會被願景打動。
三、補助的靈魂:讓評審「秒懂又想挺你」
補助審查其實就像一場商務簡報,評審心裡的OS往往是:「這家公司靠得住嗎?這計畫真能落地嗎?」
所以你要讓他看到三件事:
① 你真的懂市場。
不要老講理論,講市場缺口、講痛點、講你要怎麼填補那個洞。
② 你有執行能力。
評審最怕那種「拿了錢卻沒人做」的公司。要給他看到團隊、分工、時程,甚至一點點熱血。
③ 你會自己投資。
別忘了,補助是「對等補助」——政府出部分,你出大半。
當評審看到你願意出錢出力,他就知道你不是來撈一票的。
四、實戰案例:從傳產到「循環經濟模範生」
我的這位客戶是腳踏實地的農企業,專注於民生消費服務,屬於傳統的二級加工產業,勞力密集、創新價值較低。
為了不想暴殄天物,也為了因應農產品在產季過剩的天命,衍生研發出高效節能的乾燥技術與設備。
在補助計畫執行中,我們將蔬果加工中所產生的大量下腳副產品,結合這項乾燥技術,進一步開發出三級與四級的產業應用商品,成功推動了循環經濟的概念。
更進一步,我們推出了「ESG台灣蔬果創價服務中心」,旨在協助其他農業企業有效解決過剩農產品的問題,提升資源的再利用價值與環境效益。
這個轉念就是關鍵。
他不再只是「賣蔬果」,而是「賣循環經濟的解方」。
用他們的技術幫其他農企代加工、再利用,變成全產業鏈的「解決方案供應商」。
隨著服務的上線與傳播,越來越多公私單位前來洽詢,
這不僅為我們與客戶開創了符合ESG趨勢且能產生利潤的新商業模式,更成功提升了客戶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地位;
從過去的底層企業,一躍成為業界的指標性企業,成為眾多同行模仿的對象。
這個案例不僅是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結合,更證明了在傳統產業中融入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,
不僅能創造循環經濟效益,更能提升企業的整體品牌價值,實現真正的多贏。
這就是補助計畫真正的價值——
不是讓你撿錢,而是讓你升級。
五、foryou顧問叮嚀:補助是引信,不是保命丸
過去20年,我看過不少企業。
有的拿到補助後變身產業新星;
也有的拿到錢卻原地打轉、最後連續兩年申請都被刷掉,也刷掉了自己的未來。
最大的差別就在於——
前者把補助當「引信」,後者把補助當「止痛藥」。
企業要問的不是「能不能申請到」,而是「拿到後我怎麼讓它發酵?」
補助結案後的持續經營計畫、後續商品化與市場驗證,才是評審最看重的部分。
有家做文創商品的團隊就很聰明,他們拿了服務業創新研發補助,
前期用補助來打造文創設計服務平台,結案後持續衍生「文創體驗場域」,
在補助期結束後幾年,營收超過補助金額百倍。
這就是「補助當種子、成果變果實」的最佳實例。
六、補助三兄弟:SBIR、CITD、SIIR 各有妙用
政府的補助計畫相當繁多,有常態的,也有短期專案主題的,但大部份的架構其實是大同小異(本是同根生,皆是彼此參考、修訂出來的)。
就以每年常態的研發補助計畫案為例,
許多人聽到這三個英文縮寫就頭暈,
我常開玩笑說,它們其實是政府推出的「創業三寶」。
- SBIR(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計畫) → 新創專用,幫你測市場、驗技術。
- CITD(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) → 傳產升級救星,把老工法變新產品。
- SIIR(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) → 服務業翻轉利器,專攻商模與行銷創新。
如果你是做技術的,SBIR是你起飛的跑道;
你是做製造的,CITD是你的升級引擎;
你是做服務的,SIIR就是你的品牌火箭。
這三兄弟的精神都一樣:別只是撐,要會轉;別只想活,要會活得更好。
每年總有許多企業前來詢問補助計畫撰寫相關事宜,或邀請我開課教授如何撰寫各類計畫書。
對此,我始終抱著熱忱,樂於分享實戰經驗;
因為我相信,若能正確使用政府所提供的寶貴資源,這將成為企業發展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,也能成為推動社會與國家正向發展的能量。
foryou顧問結語:補助是起點,不是終點
補助的最終目標,不是讓你「拿錢活下來」,
而是讓你「加碼活得更好」。
請記住這句話:
「以補助為起點,成長為目的,貢獻為使命。」
補助只是火柴,企業才是燃料。
補得對,就能點亮品牌、點燃轉型、點出未來。 真正會「進補」的企業,懂得讓每一分補助,都變成永續的推力。
| 《輕鬆進補》新書登場:企業補助申請通關實務 本書以「用政府資源放大企業戰力」為核心,從政府資源全貌切入,逐步解析不同補助的屬性、差異與申請要領。書中濃縮了二十多年顧問輔導案例,揭示 九大申請竅門、三大計畫架構、三大審查著眼點,並實戰傳授計畫命名技巧、心智圖應用、簡報演示到商業模式設計,帶領讀者建立正確觀念、跨越一道道「過案關卡」。 新書介紹:https://www.foryou.tw/keys-of-subsidy-proposal/ 購書通路:https://www.bookwalker.com.tw/product/260039 服務洽詢:https://line.me/ti/p/%40lxo2085i |
※免費分享課程報名:https://www.foryou.tw/enroll-kosp/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