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少子化、觀光緊縮到M型消費斷層,當「場」比「人」多,百貨業走向的,是復甦,還是洗牌?
大家有沒有發現?疫情之後,百貨商場像是被春雨催熟的筍子,從台灣頭到台灣尾、從城市到近郊,一棟一棟接力冒出來。在少子化、觀光客流失、人口紅利倒退的背景下,台灣內需市場早已從成長期進入撞牆期,但全台居然還預計兩年內開出 22 間大型商場,到底是在補經濟的洞,還是在挖投資的坑?
難道這些開發商沒看過「大學設到爛、銀行開到死」的泡沫化歷史?還是他們打算靠「人潮即錢潮」的老邏輯死撐到底?不過投資人的荷包與風險自有其算盤,不需我們操心,但這波「商場通膨」的背後,將如何改寫實體通路的生態地圖,才是所有中小品牌、店家與消費者更該關心的現實。
活意行銷企管提出以下十大趨勢,拆解這場百貨大亂鬥的前哨戰:
1. 【實體通路M型化:沒特色,就準備退場】
未來的實體零售,只會剩兩種:一種是高話題性、高體驗值的「目的型消費場域」,另一種是極便利、極在地、極低成本的「日常型街邊點」。中間那種無風格、無差異、無人問津的商場與店面,註定邊緣化。
👉 借鏡:看美國的大型購物中心「Mall」崩壞潮就是前車之鑑。當網購打破價格優勢後,活下來的不是最大坪數,而是最會做內容與社群互動的場域經營者。
—–
2. 【商場行銷內戰:在地化不是口號,是活路】
內需市場萎縮下,每個商場都得搶同一批人潮來養租金。你會看到一堆誇張聯名、假日市集、吃到飽的點數經濟戰。沒有在地社群與差異化主題,只靠裝潢或品牌入駐,不只無法聚客,還會變成「人去樓空的華麗盒子」。
👉 觀察指標:以日本的Lalaport、韓國的Starfield為例,早已不是只靠專櫃撐場,而是靠「生活型微城市」概念,強化社區互動與場景體驗,讓逛街變成社交日常。
—–
3. 【消費降級,需求升級:吃喝玩樂變第一主力】
過去百貨靠精品、高端美妝當金雞母,現在這招不靈了。新一代消費者「不追牌子、只追體驗」,反而是手搖飲、親子餐廳、美容按摩這類高頻生活消費成了流量王。
👉 觀察指標:商場變成「生活娛樂化的第二客廳」,連 IKEA 都改開小型都會店搶快閃客群,傳統百貨若還抱著「週年慶撐一年」的思維,等著被時代清倉出場。
—–
4. 【進駐容易、獲利難:開店不再是排隊熱潮】
別再幻想櫃位搶破頭的黃金年代了。當商場供給大於需求,空櫃不缺,但客人難養。開店門檻看似降低,實則經營壓力升級,品牌必須有自己「拉客—留客—養客」的三段火力,才能在場租與抽成的夾殺下活得漂亮。
👉 觀察指標:觀察韓國首爾「文青商場」多數僅撐半年就換櫃,就是因為品牌端沒內功,商場也無法補血。
—–
5. 【缺工時代,服務業兵荒馬亂】
商場開多了,服務人力哪裡來?現在不是「你招人」,而是「你配得上被選擇嗎」。尤其高流動率的臨店人員、餐飲外場、客服與保全,將成為人力紅海的戰場。人才培訓、外包管理與 AI 協助作業流程,將是關鍵解法。
👉 觀察指標: 開幕延後、營運初期店面「裝潢好了卻沒人上班」、臨時工比例提高、品牌輪流短暫休櫃,這些都是人力供應不足的前兆。
—–
6. 【週邊生意紅不讓:餵飽商場的供應鏈新商機】
商場不只吃掉地段,也吞下了整條微型供應鏈。從清潔保養、商場企劃、布置設計,到外送物流、店員制服、POS系統、育嬰室清潔等,通通是新需求。別看不起這些「後勤產業」,只要商場夠多,這些冷門 B2B 生意都能熱起來。
👉 趨勢解碼: 別只盯著商場內部櫃位搶進,商場「外圍」的一公里才是機會熱帶雨林。像是商場旁突然冒出來的聯合辦公室、月租套房、共享單車站點、甚至快閃托嬰站,這些都是民間市場快速補位的跡象。
—–
7. 【複合式業態當道,單一功能場域將被邊緣化】
只賣東西的場域,未來活不下去。百貨商場正快速「複合化」,一邊是零售,一邊要有教育、展演、健身、共學甚至醫美服務。所謂「空間共創」將成為趨勢關鍵,單一品類無法構成吸客動能,跨業整合變成生存基本功。
👉 觀察指標:你會發現連房仲、健身房、診所、樂齡學苑都進駐商場,真正搶的不是坪效,是時間與生活黏著度。
—–
8. 【品牌再造場域主導權,商場不再主控一切】
過去櫃位品牌是被動租戶,現在不少強勢品牌反而反客為主,要求自訂裝潢、主導活動、甚至串連自有會員系統。未來的商場若還想以「招商抽成」模式混吃等死,勢必被邊緣化。
👉 趨勢解碼:品牌變主角,商場變平台,未來通路更像「品牌媒體共創場」,誰能放下地主心態、轉向協作平台,誰才有未來。
—–
9. 【社群+場域=微型商圈,社交黏著力將決定人流分配】
人流不再被地點決定,而是被社群習慣綁架。哪裡有「熟人活動」、「小圈圈推薦」、「在地社群養成」,人就往哪裡走。商場得從「招商」轉向「社群經營」,不只要有好吃的,還要有共感的、可發文的、能打卡的理由。
👉 借鏡:東京蔦屋書店+共享空間、台南藍曬圖文創聚落,都是從社群出發的場域革命。
—–
10. 【資金潮退後,地方型商場將面臨資本與流量雙重斷層】
一線城市或高交通節點的商場,尚有觀光與轉乘人流護身,但當資金潮退、補助與投資減弱時,二三線地區的商場恐將迎來「低流量+高維護」的經營困局。蓋得起來不代表撐得下去,地方型商場將率先成為新泡沫破裂的警示燈。
👉 預警信號:商場內櫃位常換、活動密集但空蕩蕩、業主換人頻繁,這些都是經營熱度退場的典型徵兆。
※小結一句:
百貨商場不是不能開,但開一間,要餵飽百間商機。只是當客流成了稀缺資源、當消費變得聰明冷靜,誰能活下來,靠的不是裝潢,而是懂「人」的場域經營能力。你想想,如果你是品牌、是服務商、是創業者,這樣的新商場時代,你會如何下棋?
大家可以再幫忙想一想,還有哪些可能性的趨勢會發生呢?
◠◡◠◡◠◡◠◡◠◡◠◡◠

#各行各業可搭的便車商機
商場像雨後春筍冒出來、客流卻不保證成長時,聰明的品牌與業者要學會不搶正門、轉攻側翼。以下是幾個可搭便車的產業切角與商機方向:
1. 【共享人才平台、即戰力外包】
商場要開,人卻請不到?若你是做兼職媒合、人力派遣、教育訓練、制服租借、AI排班系統的,這波是你主場。幫百貨填上服務力缺口,比當櫃位還有搞頭。
👉 實例:某大型購物中心開幕前3個月,與知名打工媒合平台合作推出「百貨就職季」,兩週內湧入上千筆履歷,並導入線上模擬客服訓練課程,讓品牌主節省了初期招聘與教育訓練成本。
—–
2. 【商場經營顧問、活動策展公司】
場開了,人氣卻沒來?誰能搞話題、做體驗、養流量,誰就是商場的續命仙丹。懂內容、懂社群、懂地方文化導入的顧問公司將成搶手貨。
👉 實例:某社區型百貨開幕三個月人潮不如預期,後來與一家小型內容策展公司合作,以「在地老店復刻快閃」為主題重組一樓空櫃,引入老冰店、古早味童玩,週末人流一舉翻倍、社群討論量暴漲五倍。
—–
3. 【區域型生活服務業】
從月租房、商場員工便當、商場附近的寵物托管、快閃托嬰、共乘服務、補教業合作方案,全部都能「跟著開場吃流量」。記住:不是進駐商場才能吃到商場經濟,圍著商場轉一圈也能撿飽飽。
👉 實例:某新商場開幕後,附近一間提供「共享床位+淋浴+WiFi」的月租小型套房爆滿,主要客群是通勤距離遠的商場櫃姐與清潔人員,反而比青年旅店還穩定長租。
—–
4. 【中小品牌的「快閃實驗室」】
不想長租進駐,但又想測市場?短期快閃、聯名櫃、體驗店、展演式零售會變成新品牌的絕佳測風向場域。你不是來賣貨,是來種草、收名單、圈粉,這才是內需停滯期的品牌活法。
👉 實例:一間 IG 爆紅的手作香氛品牌,在百貨的走廊區設立5日快閃攤位,現場只展示、送香氛卡與折扣碼,導購回品牌官網。五天下來收集超過800筆名單,反向導流網站流量激增六倍,成交率遠高於常規廣告。
—–
5. 【商場周邊創業的「低成本加盟場域」】
二三線城市的新商場,可能租金還沒炒高,這反而是低風險切入的好時機。無論你是做手搖、烘焙、親子體驗、生活雜貨,這一波開場潮提供了「試錯場域」——選對點、做小做巧,也能撐出一條生路。
👉 實例:某新百貨外圍騎樓,有一對青年夫妻用加盟金不到30萬開出迷你手沖咖啡吧,專賣「商場櫃姐中場休息咖啡」,3坪小店靠午休時段一天營收破萬,後續還獲得其他地區加盟邀約。
—–
6. 【商場科技服務升級包】
新商場一開,就要拼「新鮮感」和「智慧感」。只要你是做人流分析、數位導覽、電子看板、沉浸式互動裝置、無人商店、AR體驗的業者,這時就是你敲門的好時機。別等商場來找你,主動開個Demo、跑個專案,搶先卡位未來標配。
👉 實例:像某購物中心就導入了「智慧洗手間流量回報系統」,結果反而拉高整體滿意度與商場黏著度。
—–
7. 【「爸媽友善」設施與內容供應商】
雖然少子化,但親子客層的需求反而更集中、更願意花錢。你有兒童遊戲空間設計能力?嬰幼兒友善家具租賃?親子課程規劃?親職講座內容?這波商場開發潮正缺這類「專業親子服務的B2B供應商」。
👉 實例:部分商場已有「托育1小時+親子共學30分鐘+餐飲折扣」的完整綁單包,客單價反而比單純親子餐廳高。
—–
8. 【地方創生團隊,成為文化內容供應者】
新商場若只複製都市制式模型,很容易與在地脫節。此時懂地方、能說故事、能辦展演、能導入社區參與的地方創生團隊,就能搶佔「文化內容提供者」的位置。你是地方導覽、職人手作、市集策劃者?這波商場潮也有你一席之地。
👉 實例:某文創團隊受邀進駐百貨辦手作課與走讀,成功拉進非典型客群。
—–
9. 【地方型媒體、社群經營者變身流量協力廠】
大型商場行銷常常大砸錢買廣告,但若能導入地方小編、區域型KOL、在地媽媽群、社團版主合作,反而能更快打進生活圈。你若手握社群影響力或經營在地平台,這波可做為「流量中介者」進場接案。
👉 實例:一個在地美食社團小編,月接百貨直播試吃活動 10 檔,報酬勝過小編本職。
—–
10. 【長照、樂齡生活服務的新場域實驗】
年輕人少,銀髮多。商場未來不只要親子友善,也要「長者友善」。你若是做銀髮運動課程、健康檢測、營養諮詢、共食服務、失智陪伴、輔具租借的,這波百貨場域也開始釋放「樂齡創新場域」空間。
👉 實例:日本有百貨導入長照共餐空間,平日提供樂齡課程+醫療諮詢,反而變成平日客流聚點。
※寫在最後(總結):
活意行銷企管總經理高培偉提醒,面對百貨商場狂開的這波大潮,與其問「商場太多怎麼辦」,不如問「我能從中撿什麼便車商機」。這波百貨場開得猛、開得快,但「有沒有流量」和「能不能轉換」才是真正的生死線。與其焦慮,不如轉念思考:不是只有當櫃姐才進得了商場!
產業要思考的是:能不能變成讓商場離不開你的角色?這才是這波內需新戰局裡,撿到槍又能笑到最後的關鍵。歷史早已說明:不是開最多的贏,是最懂趨勢轉彎的人笑到最後。
你想搭哪一種車?還是乾脆自己發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