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不是缺人,是缺方法!~
不是沒客人,是沒人做──這才是企業最怕的噩夢。
2024年初,國外某連鎖壽司品牌關閉了15家分店,不是因為營運虧損,而是**「店長請不到人、自己一週要站六天」**,撐到身心俱疲,只能忍痛退場。
同樣的劇本也在某家國際物流公司上演,訂單排山倒海,卻因為卡車司機退休潮與新血難補,只能強制減班、砍接單。老闆無奈說:「從前是沒貨跑,現在是沒人開車。」
你以為這只是歐美國家才有的問題嗎?台灣早餐店,近年來也陸續收掉多家,原因一句話說完:「徵才一個月,連履歷都沒有。」週末爆單卻沒人煎蛋、沒人送餐,寧可縮減營業時間,也不願打壞品牌。而某些有人氣的知名百貨商場,在招商上也不再順風順水,廠商不是不願意進駐,而是招不到專櫃人員。
客人在排隊,員工卻在缺席。缺工,不再只是勞力密集產業的困擾,而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焦慮。當「缺工」不再只是偶發事件,而是從知名企業到巷口小店都喊痛的集體夢魘,這場席捲各行各業的人力寒冬,早已超越單靠「加薪、縮工時」等傳統手段能解決的範疇。
活意行銷企管總經理高培偉分析道:「人口紅利消退、世代工作觀念落差、法規限制、生活型態轉變……構成了當前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轉折。」這些牽動整體國力的巨輪,並非民間企業所能左右。因此,我們不在此探討這些大環境,而是將缺工焦點拉回「企業內部管理」的六大因應策略,提供給經營者們參考:

※因應方案一:【減人】
重質不重量,集中火力打要害。
既然招不到人,不如先聚焦思考如何善用留下來的人。重新檢視現有的人力資產與職務配置,把人才投入到適得其所的「高效產出」關鍵位置,管理重心放在「如何提高人均產值」上,其他邊角料的雜務就放手刪減或外包吧!
🔍 案例:某家烘焙工坊在長期徵不到足夠門市人員與現場人員的情況下,決定取消現場零售,改為「線上預購+定點自取」的經營模式,並將物流配送外包。如此一來,原本分散在門市零售的多項服務人力,得以調度配置至生產線支援,專注在批量製作與新品開發。結果內部用人數減少兩成,單位產能卻提升四成,也不需再為排班與臨時缺勤焦頭爛額。
.....
※因應方案二:【減工】
砍掉重練,流程斷捨離。
危機,正是大掃除的最佳時機——把流程、製程、規格拉出來曬太陽,用VA/VE(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)逐一盤點「做白工」、「重複工」、「等人等料」這些吃人又不賺錢的隱形浪費。不是人力不夠,是工作太囉嗦。改流程、調設計、砍不必要的規格、規範,就是最聰明的省人術!
🔍 案例:傳統的室內裝修作業流程,都是一再提空間設計稿來與案主做溝通,往往要來回重複修稿多次,方能抓到案主腦海中的想像,相當費時,也浪費設計師的能量。我的客戶–某家資訊公司開發AI繪圖軟體,能在案場快速生成多款空間渲染圖,直接在現場與案主溝通與修改,縮短了八成以上提案繪圖與往返溝通時間,也解決了設計師不足的問題。
.....
※因應方案三:【減品】
產品不在多,而在精準命中,同時省人力不爆炸!。
因為捨不得,企業的倉庫總是堆滿滯銷品、利潤低的邊緣產品,不僅浪費人力與庫存空間,更拉低整體經營效率、徒增管理成本。導入「ABC分類法」,把有限資源投到A級品項的經營才是王道;大膽放棄C級品市場,有捨才有得!
🔍 案例:某食品品牌原本有50多種口味的果醬,每種口味都要專線清洗、備料、生產、灌裝、標示,在訂單隨時有變化下,產線人力根本喘不過氣。導入ABC分類後,狠砍一半以上低銷產品,專注強化銷量Top 5品項經營,結果不但讓現場人員作業簡化約三成,工作變輕鬆了,但總毛利率卻逆勢翻了一倍。
.....
※因應方案四:【標準化】
減少「靠人」、多靠「靠得住」的標準!
客製化雖好,但高度依賴經驗與溝通,結果就是人多事雜、流程卡卡,得面臨成本UP、效能DOWN的風險,一旦老手離職、新手接不上,現場就成為「人力陷阱」。標準化流程、模組化做法不再依賴個人經驗,也方便未來導入機械、自動化、數位化。
🔍 案例:一間品牌餐廳因應廚房缺人問題,將原本師傅手工調味、現場配料的流程,全面改為中央廚房製作半成品,並導入標準作業SOP與操作指引。結果不僅讓門市廚房從「靠師傅經驗出餐」變成「二手照表出餐」,新進員工一週內即可獨立作業,內場人力需求降低,出餐穩定度與客訴率卻能同步大幅改善。
.....
※因應方案五:【規模化】
小作坊撐不住大浪,放大才能分擔壓力!
「以量制價」是市場的常規,規模帶來的是:成本分攤效益、作業複製效率、品牌影響力放大。當規模起來了,固定成本不變,人力單位產出卻能翻倍,同時也有利於各項作業的複製、管控,連帶也能降低人員的學習成本、減少出錯機率。
🔍 案例:一家手搖飲品牌原本僅有3家門市,品項則相當豐富,但受限於人力難招、培訓期長,展店遲遲無法擴大。後來公司隨著爆品的推出,客人點單集中,原料與調飲流程開始高度集中統一,每家店的人力編制卻反而能更精簡,整體人效提升 40%,加盟店數規模也迅速提升至百家門市。
.....
※因應方案六:【自主化】
管理的終點,不是監管,而是自律!
繁瑣的管理與層層核准,太多制度靠人力去兜、去審、去追進度,往往消耗的不只是時間,更是士氣。推動「自主管理」的企業文化,讓員工對目標有感、對責任上心,讓管理變成「協助」,而非「管制」,反而能減少管理負擔,方才能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。
🔍 案例:一家製造工廠在缺人壓力下,無法再多養中階管理層,改採OKR目標管理+彈性工時制度。取消打卡、簡化請假與進度彙報簽核流程,改由員工自主提報目標、每週自評進度。結果不僅行政管理工時縮減三成,原本仰賴部門主管盯進度的職務也得以整併,用更少的管理人力,支撐更多團隊與專案,同時還連續三季超標績效目標。
.....

結語|當人找不到,就從管理找方法
高培偉總經理強調:「這場缺工風暴,誰都無法置身事外。但唯有企業能在浪頭之上做出體質優化的調整,才不會被現實淹沒。減人、減工、減品,是清空包袱;標準化、規模化、自主化,是組織升級。」
**缺工不是一道繞不過去的牆,而是一面照見體質問題的鏡子。
**願意從流程、商品、人力配置等面向下功夫的企業,不僅能撐過這波人力荒,甚至能脫胎換骨、跑得更快。
→ 少人不是絕路,而是讓企業走向「少人也能做大事」的轉機。
最後,面對缺工這樣的普及性問題,活意行銷企管再拋出以下幾個延伸思考問題給大家:
- Q1. 在無法立即補足人力的情況下,企業如何透過技術創新或流程改善來維持生產效能?
- Q2. 面對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變化,企業應如何調整招聘與培訓策略,以吸引並留住人才?
- Q3. 除了內部管理的調整,企業是否應該重新評估其商業模式,以適應人力資源的限制?
- Q4.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平衡中,企業如何利用外部資源,如外包或合作夥伴關係,來緩解人力壓力?
這些問題值得企業好好深入探討,方能在「缺工常態化」的時代中找到持續成長的道路。當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那麼,現在請將思緒轉回到你的企業身上:
- A. 是否還有「非做不可」但其實可以砍掉重練的工作流程?
- B. 是否還在堅守低產出的產品線,只因「以前就是這樣做」?
- C. 是否還在倚賴經驗老手撐場,卻沒有讓制度長出腳來跑?
- D. 又是否願意信任團隊、鬆開控制,改用更聰明的自主管理方式?
**在招不到人的現在,最該招的是「方法」。
**未來的缺工現象不會自動改善,但企業可以選擇主動升級不缺工的營運模式。
下一步,你會怎麼做?
![善用內部管理來因應[缺工]困擾](https://i0.wp.com/www.foryou.tw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5/%E5%9C%96%E7%89%871.jpg?resize=640%2C480&ssl=1)